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網路英雄
前二週聽了Coursera一門「Internet history, technology and security」的課程,內容多是網路基礎知識的介紹,講師也採訪了一些合力打造了網路技術的重要推手,將其訪談放在授課內容視頻上。如果是涉及太硬的技術性話題我可能無法消化了解,倒是好奇在一系列屬於搞技術出身的受訪者中,獨出一格地找了一位專跑科技新聞的記者Katie Hafner,她的訪談內容多少讓我看到一些比較算是人性面的呈現,好奇地找了她當年採訪網路科技發展所寫成的專書來讀看看。
台灣在1998年由時報文化進口把那本書譯成了中文,稱之為「網路英雄」。英文書名為「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引自美國詩人James Merrill作品Braving the Elements中的一首 “Under Libra: Weights and Measures。作者在本書一開頭就這麼引用:
Los Alamos’ lights 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
(Stay in the car, forget the gate)
To save the world or end it, time will tell
挑燈夜戰,鬼才未眠(待在車內,別理門禁)
是拯救世界,或末日終結,且讓時間證明一切
– James Merrill, “Under Libra: Weights and Measures,” from Braving the Elements
當1990年代期,網際網路開始大爆發的年代,這本書倒從未是什麼歌頌dot com因網路創業而致富的奇才,而是記述1960年代一羣勇敢的奇想家和苦幹實幹黑手工程師,開始推動電腦網路基礎建構的理論技術與實踐,尤其是Internet前身ARPAnet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的故事 。想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是否還有人記得1990年代初期,找資料還得在圖書館裏透過一張張如同放在藥櫃裏的書卡索引,才能找到某本書或相關主題。那個還未出現一般可操作型電腦的年代裏,這群工程師就靠著一次次的實體聚會與群組郵件(真的是郵件哦)一來一回地討論交流,一點一滴地奠下了許許多多網路通訊的基本協定規範。
許多人會覺得這種基本硬知識太過枯燥乏味。真的,比之於今日許多令我們目炫的網站花樣,種種方便迅速的手機應用程式以及年輕的科技新創一夜致富的傳奇,這本書裏講述的技術道理似乎早已是上上個世代可以抦棄的舊物。也許是我們從未想要真正理解這些如今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便利科技,其背後的發展過程與支撐原理,所以便輕率自私地濫用或是自大的不可一世。
發明網路傳輸封包概念的 Paul Barran這麼說道:「科技發展的過程,就像蓋大教堂。在這歷時數百年的過程裏,代代新人都在舊的基礎上砌下石塊,並說:『我蓋了座大教堂』。月復一月,新石塊不斷堆砌在舊石塊上。最後,便會有歷史學家問:『這座大教堂是誰蓋的?』可是,有些石塊是彼得砌的,有些則是保羅加上去的。如果你不小心,很容易便會自欺,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但真相卻是:所有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每一項貢獻都奠基於前人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