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好人(前篇)
上週下載了一支中國電影「三峽好人」,原先沒打算急著看。今天早上讀許知遠網誌文章,便急著下班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這支2006年得到威尼斯金獅獎的中國片。
在講述自己看完片子的心得之前,應該先整理一下,我是如何地被許的文字吸引,多少感受到這名知青某一種逝去青春幽靈的感傷,某種過於早熟地背負歷史十字架的沉重感。
套用今天讀到學習方法中「反思觀照」,如何作出對自己有所幫助的筆記。
-
我看懂作者的意圖了嗎?他的疑問是什麼?
– 捕捉一種中國在快速轉型中的失落,中國給未來世界,這一代青年給中國的,除了全球經濟變化的投入者外,還有什麼令人感動的角色嗎? -
作者所說的,和我想的有什麼不同,他是採用什麼方法去回答。運用了哪些概念和架構,他的觀點、立場、推論、意見,如何地鋪陳。有什麼例子做為說服?
–以賈樟柯為例,來述說作者心目中變化的中國,庶民的生活形象與生命力 -
這些於我有何意義,我對這個領域認識多少,從(這本書/文章/演講)中拓展了什麼新的視野?
我被這些文字、電影感動了嗎?是因為創作者敏感的洞察力和表現方式,共振著我的情感結構—–一種如同許和賈的某種1970年代生的迷惘,面對這個變化的環境,失據的位置,是不是也有一種自詡為文藝知青的沉重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