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拖好久XD。繼十八個月多前寫了「Visualising information for advocacy (part I)」後,期間陸續在部落格上整理了Tactical Collective Technology的其它專案,且每一次發文介紹TCT的東西時,總是會自嘲Visualising information for advocacy PART XXX一直不見下文。寫完PART I沒再接再勵寫出該書的整理介紹,完全不是因為沒時間太忙碌,只是好像欠缺某種機緣與動力來催促完成這道自己立下的題目(其實生來半途而廢的事根本不算少啊(指)))。直到最近讀了Data+Design,以及接觸一連串有關視覺倡議、數據資料視覺化的讀物,才發覺有必要再把這本書重新找出來翻讀,並在重新翻讀的過程中刻意地逼自己把各章節的重點筆記整理出來。

Visualising Advocacy一書並未整理目錄頁,但它的章節編排是這樣:
A)Introduction 前言介紹
B)Elements of Visual Persuasion:Information, design, networks & technology 視覺說服的組成要素
C)Forms of Influence:Interruption, education & coercion 倡議行動的介入方式
D)Get the Idea: 開著準備進行視覺化處理
E)Get the Picture: 針對資料與視覺提案進行各種測試實驗
F)Get the Detail:這部份雖然是討論數據資料的處理細節,但不會像介紹數據資料入門使用太多統計或試算表工具,而是偏重對於某些容易忽視處的提醒。
G)Putting it into Practice:再次進行策略分析,好理清運動理念、訴求對象、手段、溝通方式等思考和應用
H)Resources:相關視覺化工具的整理清單

我自己讀起來的感覺其內容算是完全呼應了本書書名「Visualising information for advocacy」,每一章都是在反覆討論視覺化與社會運動倡議這兩件事,也把這兩件事視作互為表裏的銅板兩面
,不過比重上還是對於視覺化的介紹比較多一些,而近來很夯的數據資料、大數據分析反而在本書中很少提及。因此若特別對於社會議題倡議的視覺化資訊溝通感興趣者,其實真應該好好地參考這本書,尤其是B~F的部份,TCT編寫團隊下了蠻多的工夫收集不少精采有趣的社會運動視覺化作品案例,且在論述上其層次條理還算清楚。本文就著重在B~F的部份文本論述架構作一點筆記整理,而不轉述其實際案例的介紹。但強烈建議一定要看看原作全書的內容,必定有不少收獲。

B)Elements of Visual Persuasion:Information, design, networks & technology 視覺說服的組成要素
組成視覺化的作品要素有:資訊、設計、網絡以及科技。
a)Working with visual information:首先收集取得的資料(純粹的數值、文字或記號)須經整理粹取成為資訊,換言之對資料的關心處理,加上目的與評鑑標準整理才能將之轉換成資訊。而資訊還需要透過「溝通」方式向外部傳達才能起到發生改變的可能效果,「設計」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有效地促進溝通對話的效果,也就是視覺化的處理資訊提高它的靓點,成功地抓住觀者的眼球注意,成功地把資訊代表的訊息向外傳播。
b)Putting visual information into action: 然而,傳達的資訊除了本身承負質量密度具價值,且再透過精心的「設計」來達成更佳的溝通效果外,也不能忽略還有其它的文化、社會、經濟等要素會影響著視覺化作品所造成的效果,這些多面向的因素,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所組成的「網絡」。連結網絡中各個節點的工具,科技與技術,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C)Forms of Influence:Interruption, education & coercion 倡議行動的介入方式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appeal – rational, moral or emotional?
本章主要從行動性質、來討論不同的倡議方法,其方式可劃分為干擾Interruption、教育education、強制行動 coercion,倡議者必須考量到底運動本身適合採取何種手段與訴求呼籲形式,是合理非非訴諸中産階級支持的理性穩健?還是進行煽動激情式的道德情義感召?
a)喚起人們的關注Getting people to care:不管採用哪一種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喚起目標觀眾的興趣或注意力。因此最重要能打動或是引起其注意的要點,當然就是從設定對象自身的立場出發,訴諸符合其價值觀的訊息請求。
b)行正道不取巧Getting it right:
c)社會介入的策略 Strategies of intervention:大致分成三類–Interruption,Education, Coercion 其簡單定義如下

  • Interruption干擾:質疑主流論述或未被挑戰的流行觀念,顛覆它的意義
  • Education 教育:移轉主流論述,改變人們理解某一議題的認知觀念。此方法可能最花時間,因為教育要透過長期的淺移默化讓對像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逐步接受了倡議者所傳達的理念。它也避免了過度使用「倡議運動」的顏色,而是透過間接手段推動影響,也降低人們心態上對某些運動本身的防備與抗拒。
  • Coercion: 強迫:採取某些強力行動來挑戰主流論述,可能行動涉及一些所謂「合法」與否的爭議挑戰,但目的透過激進手段來揭發某些被隱藏的真相 d)介入策略的結合Combining interventions: 前面所提的三種介入策略理當視訴諸的目標群眾來製定符合其價值取向的視覺化倡議行動,但決定往往也受到不同情境與社會事件發展脈絡的影響。當然在現實狀況中這三種策略常常會混合彈性地運用而不會是如教科書的各別介紹而自行獨立。

D)Get the Idea: 視覺化處理的各種技巧與提醒
這章下的標題是「get the idea」,看起來好像是行動者在思考設計視覺時要絞盡腦汁想出好點子。但這裏所指的「idea」不只是設計上的好點子,更是讓訴求的觀眾們能透過圖像捕抓到其倡議宣傳的訊息理念,能夠理解其視覺化成品直接或間接的意涵,達成有效的訊息傳達,而不把視覺化成品當成運動者本身小圈子裏孤芳自賞的玩意。道理人人會講,但是如何能作到讓讀者或群眾感受到圖片要說的故事呢?這裏建議創作者/運動倡議者不妨在進入具象設計之前先想清楚:

  • (一般)人們為何沒興趣討論或加入某些社會議題與行動呢?
  • 那些材料、符號、或情境可以用來具體代表我們想要激起討論的公共議題呢?
  • 我們希望讀者第一個、關鍵性的反應是什麼?可能的第二個反應又是哪些?
  • 這些視覺化成品是要以實體方式呈現還是放在虛擬網路上?目標觀眾讀者是哪些人?
  • 如何變動問題的展現脈絡以吸引開發更多新觀眾?
  • 這些成品如何能開啟討論、引發話題或好奇而不只是單方面地強化某一種觀點或解答? 當試著從讀者觀眾的角度出發,或許多少可以讓設計者/活動者花點心思嘗試突破本位習慣思考模式
    a)抓住人們眼球capturing attention:讓人像曝露到某個議題中或是邀請他們進一步地了深入探索真相。
    b)techniques 擅用各種技法,諸如類比、顛覆、倒置、物質化、對比、反差、明亮運用、刺激挑動、使詭計等方法來爭取觀眾的注意力。這裏我僅是列出了書上所提到可以使用的技法,原書收錄著許多精采案例,說明它們如何運用相關技法來取得人們的關注討論,也有稍討論運動本身的成敗關鍵,如果可以,最好還是詳讀原書中,尤其文中附上了案例圖片更能想像這些「概念」如何被視覺化地呈現。

  • 類比(juxtapose):以文字作表述工具時,我們也常運用比喻暗示的技巧來說明抽象或肉眼無法親見的狀況,例如:禪是一朵花?抑或孤獨的心早熟脆弱如一顆二十世紀梨。同樣地在圖象表示中,運用類比法可以有助於觀者捕抓某些觀念想法。
  • 顛覆(subvert):利用類比手法,正因為某些物品符號圖騰本身已具有強烈的社會文化意涵,故容易讓觀眾與之産生聯結。而顛覆法則是在這些主流的圖象意涵底下,試圖挑戰原本意義進而讓觀者反思産生不同的效果。
  • 倒置(invert):有時視覺化的成品僅僅只是把人們習慣的觀看對象或物件作了倒置的處理,卻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角和觀點,有時「以少勝多」的方式,比起要應用繪圖技術放入大量資訊來吸引觀眾,不如試著僅放一點小餌來刺激人們的好奇心。
  • 物品化(materialism):這個技法與之前的「類比」有點類似,但這個類比物件會更具像化把人們原本無法想像的數字,死傷人數、受害範圍應用模擬、象徵、具體的物件而鮮明出來。
  • 比較(compare):數量多或少
  • 反差(contrast):反差與顛覆的不同在於前者可能利用了二個以上的圖象的對比來襯應出問題與現象的差異
  • 明亮運用(illuminate):視覺作品僅透過色彩變化來突顯或暗示問題
  • 刺激挑動(provoke):通常在處厓視覺影像化設計時,日常生活充斥的影像很少會被應用上。但如果能在適當的文本脈絡下擅用幽默或諷刺元素,則可能把原來平淡無奇習以為常的影像轉換成出人意表的倡議資訊,
  • 算計(intrigue):有時可能會使用某並不美觀也不有趣的嚴肅、甚致殘酷的影像來激起人們的同情或憤怒—如酷刑血腥、警察暴力

(Adopt a Child . Children of the World (India))

(Children’s world map by Save the Children)

c)What can go wrong? The hazards of overdoing it: 上述的技法應用得宜可以成功地引起話題與人們注意,但是也要小心不用過度地濫用技術而忽略了訊息與社會運動本身的嚴正性,否則運動可能淪為某種陳腔濫調(VISUAL CLICHéS)、窺探成癃、或是視覺麻癖,造成反向效果。

d)Summary: drawing people to our issue總而言之就是不管是不是利用視覺化吸引,就是要把人拉過來啦。

本書後面還有E(結合倡議訊息與視覺化作品)、F(細節考量)、G(進入行動),我看可以再另起一文組成本系列PART III好了(希望不要再拖了一年半才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