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週六在 Tactical Tech (Info_Activism) tweets上看到有人免費釋出了一本名之為”Visualising information for advocacy” 的手冊。根據該網站上的宣傳, 如果讀者願意為此寫一篇部落文, 還可以免費得到一本實體的手冊。

我雖不那麼需要一本實體的手冊作為隨手的參考書,但是下載後讀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後, 覺得許多整理的建議還蠻受用的, 故試著在翻讀完全書把它的內部重點與感想, 再稍作點整理 , 供華文世界的NGO社會倡議組織參考。

Visualising
information 若硬要把它翻作中文,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比喻應該是近年來鄉民間流行的懶人包吧。懶人包的目的是為了把一些資訊龐大雜亂的議題,
透過清楚明確的圖表或文字呈現,可讓門外漢一目了然,或者讓稍有概念的民眾能在進一步地深化對議題的認識。但這本書如其標題所示,除了把資訊作有效的視覺化呈現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其目的為’倡議’ for advocacy ,換言之這是據有強烈社會改變企圖的目標行動,而不只是閒暇時用來自愉愉人的把戲。

因此這本書的內容,一開始緊扣了倡議這件事情, 不斷地提醒NGO/ 行動者, 必須清楚自已議題的現況,辨別出處理懶人包所欲溝通說服的對像,之後才是進入三種不同需求的懶人包製作建議。

我自己個人有一種偏見,總覺得近來倡議一辭在台灣其實有點被用爛用錯的可惜。議題的推進,好些年沒有任何進展, NGO淪為只是開例行記者演行動樣版戲的社團,,居然還對自我定位是倡議型組織而沾沾自喜。我的意思是說, NGO不是不能開記者會,但不能把開許多場看不到效果的記者會就當成了在作倡議,那真是天大的誤解(或是自我感覺良好)。

簡言之,倡議為目的的懶人包,其實背後有著強列欲訴求他人支持的意識型態與立場,但要他人的支持,則其說服的過程就必須稍注意視覺性訊息本身應包含的元素(理性訴求,道德訴求與情感訴求),二種類型的功能(直觀的資訊呈現或是後設譬喻式的轉化再現)以及較可能對接收者達到實質影響改變的形式。